高效減水劑的普遍使用和發展改變了混凝土的一切:高強、高流態、高程泵送、在狹窄空間的澆筑等等,都已成為可能和現實;拌和物勻質性提高,施工方便,因振搗不善而造成的缺陷得以避免,建設速度大大地加快。
另一方面,從總體上看:從業人員的素質低,質量管理和控制水平差,以致混凝土結構的質量事故和裂縫比過去出現得多了,因質量而造成供需雙方的糾紛多了。即使眼前沒有發生問題,也已存在不少隱患:混凝土配合比的報告大部分失真;混凝土拌和料運到工地后,加水現象普遍;10年前混凝土的骨料都用水洗,現在一部分砂子含泥量高達7%等等。
看來,不是進步不進步的問題,而是有得必有失!
(二)水泥和混凝土的強度越來越高是進步了?還是退步了?
(1)上世紀70年代水泥高標號是500#,相當于現在強度等級的32.5;現在52.5的水泥從強度來說相當于20年前的625#水泥。但是,過去規定水泥的儲存期為三個月;而今不再提儲存期,除了必要性外,重要的在于,儲存期不到一個月后,52.5水泥的強度就會和42.5水泥的強度相差無幾,而且用戶反映“不好用了”。
(2)有了高效減水劑,實現混凝土的高強已經不是難事,混凝土得以用到高層和大跨結構。人們對高強混凝土覺得還不夠過癮,時尚的是崇拜和追求“超高強”、“特超高強”。混凝土7天甚至3天,強度達到28天設計強度值的100%,一般都能做到,但是后期強度不增長了,開裂敏感性增大了,對缺陷的自愈能力下降了,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又將如何保證?
圖1是傳統的混凝土強度正常發展規律:相對于28天的100%,3天約30%;7天約60%。圖2中,C50以上的混凝土強度3天就可達約70%,14天可達90%;如果混凝土7天強度就達到100%,則到了28天就增長的很少,甚至幾乎不增長;如果3天就達100%,則7天還能長一點,28天就基本不長了,甚至會倒縮。
美國的Withy在威斯康辛大學從1910年開始了50年水泥凈漿、砂漿和混凝土的實驗計劃,澆筑了室內和室外混凝土。分別于1910年、1923年和1937年3個不同時間成型了5000多個試件。Washa和Wendt于1975年發表了這些試件觀測50年的結果。結果是:1923年用Blaine細度為5775px2/kg的水泥配制的混凝土28天強度為21MPa,25年強度達到52MPa;1937年用當時的快硬水泥配制的混凝土28天強度為35MPa,5年達到53MPa,10年后強度開始倒縮,25年強度就倒縮至45MPa,比水化慢的混凝土25年強度還低。當時的快硬水泥與當今美國的I型水泥和II型水泥礦物組成與細度相當(C3S為57%,勃氏比表面積為380m2/kg,我國常用水泥也如此)見圖3。
(3)凡是提高早期強度的措施對混凝土后期性能都會有損害,這已是國內外專家的共識。前RILEM主席、德國混凝土專家RupertSpringenschmid證明控制混凝土12小時抗壓強度不超過6MPa,就可以避免混凝土的早期開裂;我國混凝土專家黃士元經過試驗得出結論:可用混凝土24小時抗壓強度不超過12MPa來控制混凝土的早期開裂(見圖4)。
(4)高強是為了減小構件斷面。例如高度一定的混凝土柱子,強度越高,柱子可做得越細,但是,柱子的高度與其小斷面尺寸的比例還受“壓桿穩定”問題的限制(見圖5的示意)。對一定高度的柱子來說,有個小斷面的要求,也就是說,對強度的要求是有限的。有人說,“目前房屋建筑應用的超高強混凝土達到180MPa”,這有必要嗎?
看來不是進步不進步的問題,而是有利必有弊,各有各的用途,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。
(5)水泥現在“不好用”,應當說主要是用戶誤導的結果。由于提高混凝土的強度的要求,100多年來水泥的發展目標除了降低能耗之外,主要就是追求強度。從煅燒工藝上提高熟料強度已取得成效,但是畢竟有限,當前水泥強度的提高還離不開粉磨得過細和五花八門的助磨劑、增強劑。于是在為混凝土提高強度的同時,也帶來了損害耐久性的隱患。解鈴還須系鈴人!關鍵的是需要從用戶這里轉變傳統的觀念。